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

87268314 2008-1-16 14:04

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

公元1627年,玩了一辈子木匠活的熹宗在临去见太祖的前几日,将他的五弟信王由检叫到跟前说:“来,五弟当为尧舜也。”他将一个内困外患的国家,而且还是阉党把持着的朝政的恐怖局面交给了他十七岁的弟弟。 这就是后世称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为他的朝政和国家奋力挣扎了十几年的明崇祯皇帝。 崇祯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突出的人 崇祯对朝务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简朴在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都是罕见的。 把史书里对他评价综合一下就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再顺便举史书上所载的三件小事: 崇祯曾把宫中万历时所储藏的上等辽参在集市上买掉,换回数万两银子聊补国用。 某日思宗听讲官给他讲书时,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的把它塞进去遮掩。 崇祯十五年七月初九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了内阁辅臣的批抨。崇祯感激而又羞愧,特亲 笔写了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了虚心的批抨。 但崇祯性格上的缺点也是强烈和极端的,“刚愎自用,急躁多疑”。
崇祯期间内阁辅臣走马灯似的换了五十个,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所杀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 我认为他还有一个重大性格缺陷,就是极度过于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出来。这三件事是“南迁”,“与后金议和”,“冤杀袁崇焕”,三件个个都是能置他于死地的重要事件。
1.南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总兵唐通以居庸关降,李自成的农民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遂谋划南迁。本来南迁之事,直接关系到皇帝本人生命是否能存活,这种事情,只要皇帝一人拍案定夺就可以实行,纵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所谓。但崇祯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过于自矜,非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他的意思希望大臣合力恳请他南迁,他在力辞几次,最后不得不接受群臣好意,体面地写开京城。可这层意思他又不能直接说,那当然大家不明白啦。群臣还以为皇上真的是让他们讨论留京与南迁那种战略好呢,结果就有不少人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不可南迁。三月初四崇祯最后一次提到“南迁”,仍然有些大臣建议固守京师,还说出,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无奈在被逼出了一句慷慨之言“国君死社稷”,然后他紧跟着快忍不住哭似地又说了一句:“朕想往哪里去!”。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祯懒得再说任何的废话,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见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策。看着哭天抹泪的诸臣,这时想跑也来不及了,只是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文臣个个可杀”,让身边的司礼太监看了看,随手抹去。这明显是针对文臣阻他南迁而有感而发的。崇祯没有南迁,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农民军和后金三股势力制约相持局面过早崩溃,本来明最基本的是可以划江而治。由于崇祯(包括太子)这个神经中枢自我毁坏,余下力量分散,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南明朝廷很快灭亡。
2.与后金议和 因为南宋的岳飞与秦烩事件,导致以后的朝代若与蛮帮议和,“皆背认为卖国”。 到了崇祯十四年年底,洪承孤军困守松山,松山,锦州形式日益吃紧,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慎外泄,外廷一时间舆论大哗,所谓“言者皆云,堂堂天朝,何至讲款?”面对如此“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本来己和皇太极达成的友如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这样一来遂丧失了结束两线作战的机会。以后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疲于奔命。
3.冤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崇焕使后世人衍最为迷惑不解的一个如此精励图志的皇帝却自毁长城,大家只好尽力翻找袁崇焕的所有过失和错误来解释这个问题,犹未能令人彻底信服。甚至于还有人从崇祯的心理是否有问题来考虑。
我想从崇祯爱面子方面来解释一下。
1.计五年,全辽可复
2.诛杀毛文龙
3.彻底摧毁东林党
4.与后金议和 擅自诛杀大帅毛文毛,让崇祯的权威与面子何处放?崇祯授袁崇焕于尚方宝剑,也只是让他在紧急时刻能够自作主张,先斩后奏。但诛杀毛文龙,袁在出京前就已在谋划了,处死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是在一直瞒上皇上偷偷进行。
崇祯最忌恨党争,手握重兵的总督居然与东林党有些暖味,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私下与后金议和,让崇祯面子何处放? 一开始崇祯默许同意,但后来因为朝臣哗然反对,崇祯就禁止他不许议和,但袁为了能有时间修筑边防,就仍于皇太极私下秘密来往书信,以求得宝贵时间。殊不知,此乃皇太极一计也,在围困北京时,皇太极将这些书信突然公布与众,以至袁崇焕于死地。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袁崇焕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时,最后还落得一个凌迟。经历过袁崇焕的凌迟,以为无论谁投降满清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焕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这样下场,何况其他人。 崇祯在农民军攻城时,他望眼欲穿的吴三桂走了半个多月还没有从宁远赶来,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时刻,他是否想起了当年袁崇焕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他的事呢 ... 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置自己的江山与性命不顾。前有宋襄公,后有崇祯帝啊! 崇祯如此一个爱民勤政,自强的人却因为自身许多严重的缺点而落得个亡国下场,实是令人叹息

灵药 2008-1-16 22:02

不能同意作者的话。
袁崇焕督辽一事,夸口本身就是不谨慎。作为一个儒生,有诗人气质并不奇怪,但作为一个长期处在战地前线的指挥者,袁的大言真是极不负责。袁诛杀毛文龙,理由何在?为魏忠贤立生祠?可事实上毛文龙在东江镇从未立过生祠。袁的解释是,毛在一个无人小岛上立的。或许我可以借时人的一句话来问:他毛文龙不在东江立,不在旅顺立,而在一个连你袁崇焕也不知名字的荒岛上立,他吃多了呀!他立给谁看啊?
袁督辽之时,劣迹极多。东江有难,不救;朝鲜有难,不救;蒙古林丹等部受袭,不救;坐拥数十万关宁军,竟无有出战之时;自称宁远大捷,竟只有两百斩首;自称炮击中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七旬之龄,竟过了七个月才死;破坏对后金经济封锁的国策,为灾荒中的后金输送粮草;撕毁盟约,对提后金士卒首纪来领赏金蒙古部落士兵反悔;屡次违令,漠视同僚传来的警报,在后金来袭之际既不清野,亦不对属民告示,任由后金掳掠而去;招募兵勇,糜费数倍之银,最后只招了不足数的新兵;入京拜访上司,出手大方,有“多金”之誉,孙承宗等人皆拒收。
此辈的名望,纯属由乾隆时期修史修出来的,此前未见史稿。
最简单一点,毛文龙的子侄未有降金者,袁崇焕之子既降金,且屠杀同胞,后居高位。
这样的人,你还能说他是英雄?
崇祯每年为袁输送三百万辽饷,袁给崇祯什么?
你们不会真的相信崇祯守着内库几千万雪花银而吝赏吧?果真如此,满清进关后,何需急着走马圈地呢?何必由鳌拜做恶人,圣祖康熙爷出来拔乱反正呢?
这帮猪尾巴拿钱砸,也能砸出个太平盛世啊。
一人足以兴邦,一人足以亡国。
明亡于东林,亡于督师。

灵药 2008-1-16 22:06

“文龙以孤剑临豺狼之穴,飘泊于风涛波浪之中,力能结属国,总离人,且屯且战,以屡挫枭酋。且其志欲从臣之请,牵其尾,捣其巢。世人巽软观望惴惴于自守不能者,独以为可擒与,真足以激发天下英雄之义胆,顿令缩项敛足者惭死无地”
这是孙督师的原话。
我为毛帅哀。
毛帅真英雄也。
崇焕真xx也。


    鸭绿江头建鼓旗.间关百战壮军威。

    青天自许孤忠在.赤手亲擒叛将归。

    夜静举烽连鹿岛.月明传箭过鼍矾。

    纷纷肉食皆臣子.绝域看君卧铁衣。

毛帅千古。

灵药 2008-1-16 23:01

情绪有些激动。
中学的时候,每看到袁崇焕受刑这一段就很是悲愤,南北朝有冉永曾,宋有岳鹏举,明有袁元素,皆悲壮之士。后来看了历史书,才越来越是疑惑,这样的事迹,怎么能享称誉。冉闵豪勇,不负武悼之名,岳飞忠勇,无愧武穆之誉。谢家宝树,偶有黄叶,青骢骏骥,小疵难免。这千古二壮士纵有微瑕,难掩白璧之瑜。唯有这位袁督师,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这样的欺世狗贼,居然也堂而皇之进了主流,被华夏后人尊崇,写进了课本,还被金大侠这建奴后裔立书作传般推崇。让人齿冷。
何时我们的历史学家能抛开过多的因素干扰,还历史一个清白?

shw-qwertyhjkl 2008-1-17 00:05

 都说袁崇焕误国,但是崇祯初年的情况看似乎还算不上,崇祯初年时候国内还算平静,张献忠等还在草根阶层潜伏,当时主要对手只有关外吧?不知道是不是,明朝掘墓人李自成也是后来崇祯三年裁撤驿站后才开始崛起的,虽然1628年袁崇焕献计五年平辽,也不是空谈,就像美国南北战争任你南军如何利害,但是国力支持不下去了,当时以明朝实力完全可以压倒皇太极,当时皇太极在关外日子也不好过。
  
  袁崇焕献计时候没有想到国内会出现如此大的饥荒,按说袁的步步紧逼堡垒方略和当初蒋介石围剿红军策略有些相似,明朝是想依仗强大国力拖死皇太极,可惜的是袁崇焕不知变通,在侧翼朝鲜出问题后不能紧急加以援助,以至于在争取蒙古时有些麻烦,但是就此推崇毛文龙似乎也不妥当,毛的功绩主要是搂钱,而毛粉们搜集资料的态度不太公正,袁粉亦如是!
  
  说袁不忘议和,其实就是缓兵之计,1628年山西就已发生大规模民变了,加上军费耗费太多,当时讲和不是坏事。
  
  其他有争议的就不多说了,假如崇祯时期没有大规模民变袁的战略还是很有可取之处,宁锦大战明军已经开始坚城下野战不在吃亏了,证明袁的方略不是一无是处,按照当时国力和东北情况,袁的政策还是能够成功,只是国内农民起义打乱了,现在有人大骂闯贼,他们也不想想谁吃不饱不去想法活命,有种让骂闯贼的人自己试试看他造不造反?
  
  袁毛之争,其实都有错误,袁的错误是不知变通,毛吗太没组织观念了而且做的似乎吹得厉害,满文老档里的信更难解释!袁在皇太极进军北京之前就已上折子提醒崇祯注意西北了,虽然他是总督,但是刘策是否听他的?他能否管的住刘策?至少他提醒朝廷了,这个责任不大!

shw-qwertyhjkl 2008-1-17 00:07

   究竟谁最有资格评价袁崇焕?两种人应该有发言权:1 与之共同浴血奋战朝夕相处的将士 2 他的敌人。恰恰是两种人先后给与袁崇焕正面评价。当时京师的百姓和皇帝已经被兵临城下素有凶名的满军吓倒。以为袁崇焕与满军在演双簧。加上袁崇焕所属派系政治力量的瓦解。敌对势力相对强大,所以反面评价成了主流!请注意数百辽东将士请以身代,祖大寿以官阶争荫请赎,谏官请以举家四十余口相替,程本直请与俱死,佘家三百八十年风雨与共。就凭袁崇焕为国百战沙场,军队团结且有战斗力难道当不得英雄两字?当今之人以其结局奇惨又得不到他想得到的英烈之名给与同情无可厚非。

wxdqq 2008-1-17 00:30

崇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想有所作为,而国内的形势真不是他的能力所能扭转乾坤的~~

爱看得人 2008-1-17 13:07

死要面子,活受罪:excellence

zhongrl 2008-1-17 13:18

不太同意楼主的说法,崇祯刚上台时,国内的形式并不太坏,如果他是一个守成之君,可能还不至于亡国,可惜他太急于求成,听了袁崇涣的花言巧语,以为只要全国百姓勒紧几年腰带,就能平了东北.故集全国的人力及物力,都给了袁崇涣,可结果是:内百姓因为活不下去而造反,外关外满洲蓬勃发展,不断进入关内,甚至打到了北京,所以如果袁崇涣不说大话,崇祯很可能就不会瞎干,更不会亡国,怎么可以说袁崇焕无罪被杀,他是罪有应得.

thesupermax 2008-1-17 15:10

崇祯要面子前提条件是他得有面子。面子从何而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崇祯上台后顺利的拿下魏忠贤,官民齐颂造成的。信心膨胀使得他刚愎自用,自以为能成为千古明君,到后来越是失败越得硬挺着……可悲啊。
说到南迁,我有点疑惑,农民军不是从南边发展起来的吗?后来李自成还在襄阳建立了政权,崇祯往南跑不是找死吗。

paulofeng 2008-1-25 21:28

崇祯的死,令到本国势力瓦解,分裂,缺乏一个较为统一的人物,机构领导。所以,分割的政权被各个击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