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 2008-4-18 02:56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疑徐不用之误
[size=3][font=宋体]事情还得从毛泽东在晚年时曾意味深长地称徐向前是个好人说起,这句话由衷地道出了毛泽东在其人生的最后几年对徐向前的个人观点.在全国解放以后,又经历了几十年的相处,毛泽东对徐向前的良好品格已经有了深刻地认识,令人十分挽惜的是,他对徐向前人品的正确认识来的有些迟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徐向前拥有的才干,更适合在战争年代中发挥作用,只可惜在解放战争初期,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还没有对徐向前的良好品格有正确的认识,用以消除因为以前的原因对徐向前产生的疑问,从而导致在解放战争初期,可能对徐向前仍存有防戒之心,出现了疑徐不用的无奈局面,以下对这个问题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
(一)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对徐向前产生疑问的原因
如果要想搞清楚在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疑徐不用这个问题,就应该从这个问题的起因说起.我想,造成毛泽东对徐向前产生疑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由毛泽东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中国政治历史事件的熟知和早期参加革命所经历的特殊政治历程等诸多因素促生的,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毛泽东对徐向前产生疑问的内因.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由徐向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促生的,毫无疑问,这是毛泽东在以后的战争岁月中,对徐向前产生疑问的重要外因.这内外两种因素的存在,是最终导致在以后的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对徐向前可能会产生疑问的重要原因.
(1)先说内因
首先,应该毫无疑问地说,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毛泽东又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卓越政治家,是一位在政坛博弈中绝顶聪明的高手,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堪称精辟,对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可谓了如指掌,和历史上多数政治雄杰一样,毛泽东在有着非凡才华的同时,难免又会有好生疑问的天性.
说起来,早年参加革命的毛泽东,其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先是含辛茹苦地亲手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却遭到了党内错误路线的政治排挤而饱受压抑,几经挫折以后,终于在遵义会议上重返领导岗位,满怀信心地率领红一方面军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却经历了张国焘政治野心的侵袭,北上陕北以后,又遭遇了从苏联海归而来的王明,在经历过数次党内激烈地政治斗争以后,才基本上确定了在我党的政治统帅地位,有了长期稳定地做为领头雁,领导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难得机会,得来的整个过程实属不易.现在仔细想想,如此曲折的政治经历,定会使毛泽东本来好生疑问的天性,在以后遇事时更显多疑的特点,何况在本文中遭他疑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与张国焘已共事多年的徐向前元帅.
(2)再说外因
做为军事家的徐向前元帅,在与毛泽东见面之前,就以其非凡的军事才华,深受我党在鄂豫皖的高层赏识,得到了军事上的重用.无论是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还是在部队练兵和治军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所取得的显赫战绩,堪称红军战史上最为辉煌的我军将领.就连那时还未曾与其谋面的毛泽东,也早已久闻他的赫赫威名,对徐向前显示出的卓越指挥能力给予了高度赞扬.
可是,能率领千军万马翻越无数个军事险阻的老实人徐向前,在两大红军会师以后,却身不由已地处在政治斗争漩涡的两难境地之中,难怪在他指挥部队出色的打开了包座这个十分关键的北向通道以后,向李先念诉说了自已对张国焘的所做而感到的困惑与不解,恰在此时,毛泽东亲自前往他的住处去询问他的态度,两难中,一向把自已千辛万苦一手带大的部队视为胜过自已生命的军事家徐向前,因为不愿看到这支部队就此而被分裂的局面,遗憾地没有随毛泽东继续北上,当然,恐怕那时的徐向前仅凭一已之力,还无法改变张国焘南下的政治主张,但此事在毛泽东与徐向前之间所起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很大的,是导致以后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对徐向前一直存在着难解疑误的重要诱因.
以天资而论,毛泽东是绝顶聪明的,加之他对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广为熟知且已深黯其道,又因为徐向前之前有过的特殊经历,解放战争初期,在毛泽东的心里仍对徐向前存有防戒之心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事情出在了徐向前这个军事才华出众且品格优良的人身上,毛泽东此时的聪明却形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无奈局面,由于此误的存在,给中国革命进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我党在革命战争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让我们回到解放战争初期,对当时的战争全局做一次大概的分析,就会清楚很多。
(二)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疑徐不用之时我军军事作战的形势
在大概地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军事作战所处的形势之前,首先有必要交待一下,我所指的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疑徐不用之时,是指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至1947年夏徐向前正式到山西主持山西战场军事之前的这段时期,这时的徐向前一直是身在延安不为毛所用.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各大战区军事主官的总体布置是:林彪负责东北地区,聂荣臻负责华北地区,彭德怀负责陕北地区,粟裕负责华东地区,刘伯承主要在中原一带,陈赓则在山西南部,国共两党真正的较量主要在上述的北方地区展开.
(1)东北战场
早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结束之时,我党高层的有识之士就已提出了经营东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重(军)工业基础良好且当时有苏军驻扎的东北地区,是被我党寄予厚望的地区.当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我党便及时地派出了大批的基干人员率领精兵进入东北地区,在有苏联帮助的有利条件下,展开了积极有效地工作,使东北的广大地区成为解放区,为以后爆发的解放战争营造出十分有利地条件,东北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之初,在全国各个战场中对国军唯一占有优势的一个战区.
反观这一战区的国军,由于进入东北的时间较我军为晚,到东北以后,又无法得到苏联的任何帮助,在东北战场的开局就已身处先天的劣势.然而,面对身处劣势作战的国军,拥有优势局面的林彪,在这一时期军事指挥上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以一连串的失败,被杜聿明率领的国军从山海关一路撵到了松花江以北地区,不仅没有发挥出东北优势的局面,反而使局面变的艰难起来,同时,也给全国的战局造成了不利的负面影响.
(2)华北战场
在解放战争初期,这个战区的条件应该是仅次于东北战场,但聂荣臻统帅的部队,不仅没有完成解战之初制定的三路四城战略计划,却历经绥远包头-大同集宁-张家口-大清河等战役的惨败,损兵折将中丢城失地,和东北战场的局面一样也是不好反坏.纵观华北战区,就是不以1947年8月而论,在这个战场上,由于我军高层表现出低能的军事指挥,使华北我军长期在心里上蒙上了阴影,直到1948年东北野战军入关之时,该战区居然还是国军处于军事上的优势境地,为国军在全国各战区中还占有优势的唯一硕果,出现这样一种难堪的局面,让人不得不对中央在华北地区军事高层上的用人产生质疑.
(3)陕北战场
陕北战场可谓是我军条件最艰苦的一个战区,在解放战争初期,彭德怀仅率领着陕北几万之兵,在缺衣少食中硬是与胡宗南的一个战略集团顽强地缠斗在一起,在敌众我寡的态势下进行延安保卫战,之后又取得了稳定陕北战局的三战三捷,至1947年8月,取得了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使胡宗南战略集团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击碎了蒋介石想依靠优势兵力尽快彻底的解决陕北战事的计划,从而能加入和策应其他战场的如意算盘.毋庸质疑,在解放战争初期,彭德怀和他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做出的贡献很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尽管如此,从全局来看,还是无法缓解东北和华北战场我军战事不利而导致华东和中原战局依然处于严峻地紧张局势.
(4)华东战场
我军在华东地区最初的军事主官是陈毅元帅,由于他在苏北两淮指挥作战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华中野战军遭受重创被迫退往山东,使好端端的一个苏北解放区惨遭陷落.1946年10月,退到山东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名义上的司令员虽仍为陈毅,实际上中央已做出决定,由副司令员粟裕来担任战役指挥的军事主官.
面对严峻的形势,粟裕率领着华东野战军与敌重兵展开了顽强作战,先后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但其自身的消耗也很大,尤其是在华野七月分兵以后,在国军的连续强攻下,战事接连受挫,至1947年8月,华东战局的形势依然是万分紧急。
(5)中原战场
处于这个战场的是刘伯承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初期,这支部队取得了上党-邯郸-定陶-滑县-豫北等战役的胜利,打的还算有声有色,但是到了1947年8月,刘邓率领部队进入大别山之时,十二万野战大军主力损兵过半,重武器尽丢,虽然部队硬是闯过了全军覆没的绝境,却已是伤筋动骨的被人严重打残,以后在大别山还要历经艰难自保的险途,刘邓大军在此时的中原战局中,已是身处大别山的困境之中.
(6)山西战场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本该是华北的一部分,但从当时的军事态势来看,由于阎锡山战略集团的独立性,准确地说,山西是一个独立的战区.在这个战场上,尽管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与阎(锡山)胡(宗南)之敌的作战中取得了闻夏-同蒲-临浮-吕梁-汾孝战役的胜果,可战争打了一年多,还是没有让人看到在短期内能够彻底解决阎锡山战略集团的希望,由于要挺进中原,陈赓在与阎敌久战未果的情况下,于1947年8月率领中原野战军陈谢大军南渡黄河,转出山西.
(三) 面对至一九四七年八月的不错开局蒋介石的做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战事至1947年8月之时,也就是说,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疑徐不用的这一时期,我军的整体战局很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局面,也就是蒋介石在用人和战略上接连地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才不致我军处于更大的被动。
在用人上,蒋介石在西北战场坚持使用连败的胡草包,至1947年8月之时,做为国军西北战场的军事主官,胡宗南已充分显示了他那(该词语系统禁用)般的军事指挥才干,可让人十分不解的是,蒋介石却一往情深地对胡宗南委以重任,此举实乃拖累全局的用人之误也!不仅如此,更让人觉得搞笑的是,蒋在华东战场居然弃用了颇有军事才干的薛岳将军,把个猪头刘峙拱到了前面,在随后的东北战场更是草率地拿下了初期指挥作战不错的杜聿明,继任的陈诚在军事指挥上却是一位标准的大傻.现在细想,蒋介石能颇具耐心地使用胡草包、刘猪头和陈大傻,却在使用薛岳上远没有使用这三位的半点耐心,如此用人,是蒋介石终遭败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战略上,解放战争之初蒋没有听信杜聿明之言及时增兵东北,而是过于看重陕北,直接导致了初期作战的东北国军虽已取势,却因兵力不足难以为继的局面出现,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现在再看,在解放战争之初,毛虽有疑徐不用之误,但蒋却在全局占优的形势下,在用人和战略上却连出昏招,给了毛翻身的转机.
(四)面对蒋介石连出的昏招,毛泽东接下来的做为
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终究是比蒋介石要聪明的多,面对蒋连出的昏招,此时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与其让刘邓陈谢在他处,不如赶紧援粟为宜.刘邓率部在援粟时尽管损失惨重,但刘邓陈谢援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之后,毛立即把空出的山西之事交与徐向前来对付.
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一是毛泽东相信以徐所拥有的出色才华,完全可以做到以少打多、以弱制强的事情,让他领弱小之兵,去缠斗因我野战大军转出而空出来的阎锡山战略集团是很有把握的事情;二是毛泽东可能认为,徐在这样的局面下,短期内很难再做大队伍,从而也不就避免了在徐做大的队伍里,再出现一位张国焘式的人物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于是,在徐向前的一再请战下,很巧妙的使用了徐,可出乎毛泽东意料的事还是发生了,徐不只是维持了山西的局面,他更是以区区疲弱之兵,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把阎锡山战略集团的几十万大军打的灰飞烟灭,攻克了华北最大的堡垒,使西北与华北完全惯通,有力地侧应了西北和华北其它战场,为我军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野战大军,并且再也没有出现一位张国焘式的人物出来搅乱革命大局,这也是徐向前元帅拥有的卓越军事才华和良好品格为中国革命再次做出的杰出贡献.之后,毛把这支部队又交与他人指挥.
这时的全国战局是:在东北战场,林彪缓过神来,以优势兵力压垮了杜聿明,然后挥师入关,帮助华北野战军解决了平津地区;在陕北战场,彭总率部仍缠斗着胡宗南战略集团,使其无法分身;在华东战场,粟裕在中野的配合下,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华扭转了战局.此时,全局的主动权从解放战争之初的不为我有已到为我所有,这也是历史真实上演的大致过程.
(五) 我们不妨设想一种面对至一九四七年八月不错开局蒋介石的做为
如果在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在西北能及时地拿下连败的胡宗南,委以王耀武或卫立煌西北重任,结果肯定会比胡草包做的要好;在华东战场继续使用薛岳,华东我军的作战形势肯定要比现实上演的要严峻的多;在东北战场坚持使用杜聿明,而且能听信杜聿明之言增兵东北,起码从西北调十万人马去是完全可能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将会导致我军在东北的四保临江之胜难以形成.由此,蒋在东北以杜的才华,以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在东北形成的有利局面,很有可能将林彪彻底赶出东北,使林遭受重创,那时东北的局面与真实的历史将是完全不一样的.杜坐拥东北,然后挥师入关与傅作义会合,这股强大的力量由北向南开始横扫,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显然是国军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战争胜利的天平极度地倾向了国军.
(六)面对以上设想的局面,反思疑徐不用带来的可怕之误,再思用徐的可贵之处
如果解放战争之初毛不疑徐将会比上述的各种情况都要好得多,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徐所拥有的军事才干和经验,必将会成为我军一个战区的军事主官.从能力上看,身居华北军事要职的聂荣臻是最有可能被替下的,这样在解放战争之初,徐向前的手中便已有二十多万大军由其指挥,相信以徐的作战风格和才干,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傅作义必将成为徐的盘中餐.扫平傅以后,治军有素的徐麾下将会是多少人马,这是谁都无法知道的,但肯定的说,规模一定是非常可观的,这股强大的力量南下会合华东我军横扫敌军,中原战局根本就不会像现实那样成为艰难的问题,我军胜势早会已此而定,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将会提前,我党在解放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毫无疑问地将会大为减少.[/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