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23岁的林书豪替补登场拿下25分5篮板7助攻,帮助尼克斯击破篮网,由此踏上了轰动全美的的疯狂岁月。
哈佛学历,被美国整条篮球生态链相继抛弃和遗忘;一战成名、演绎最纯粹完美的美式童话...林书豪短时间内经历了职业运动员所能经历的极致。
而喧嚣过后,疮痍渐现。如今在曾经遗弃自己的休斯敦,高薪在手的他却早已褪下神奇的光环,为扎眼的打铁和失误备受苛责,游走在主力和替补的尴尬边缘。
万物轨迹皆归于抛物线,唯一区别在于如何使弧线更加持久。某些夜晚他仍然能轰下30+,或送出10+助攻,让旁观者梦回疯狂。
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要面对随时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的现实、接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质疑。
我们无意压抑见证疯狂的激情,只是不愿落入过犹不及的捧杀。
但比起这个,我们更憎恶一切缺乏事实依据、常识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落井下石。
和大多数竞技场一样,NBA是个简单而务实到极致的名利场:风生水起时众星捧月,惊艳不再时少人问津。
但因为某些非常规因素,再简单的道理也会变得复杂而微妙。
因此,当初为林疯狂痴醉的人还有多少仍在关注这个华裔青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能用更理性的眼观看待这一现象及其后续。
有人爱他挑战命运、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享受己所不能、托之于人的感动。
有人艳羡他出类拔萃的学历和智商,欣赏这袭数年难遇的清风。
而有更多的人,因为神秘的集体无意识,因为对想象的共同体天生的偏爱而对其投之以更多的注目。
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属性,在受众眼里完全成为截然相反的矛盾体:既让很多人青睐有加,也让许多人莫名排斥。
梦想不分种族,无关乎国度,智者仅存乎于心——简单的道理,艰难的接受过程。
无可讳言,林书豪的横空出世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救命稻草,有关信息旋即铺天盖地而来,有时候明显越界、过度。
但在商业联盟的生态环境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市场生存法则,不适应不接受意味着自我淘汰。
NBA需要新剧本以延续剧情,媒体需要新话题以博取眼球,置身其中的球员与球迷则被肆意消费、只能福祸自担。
某种意义上说,球员只是一件件无辜的商品,尽管从中受益,但也要承受一系列身不由己的无端伤害(不论他们在乎与否)。
妄言之誉则近于谤,那些过度捧杀的,只会让他在困厄之中更显尴尬。
曾经再神奇也只是曾经,林书豪还有很多弱点急需自己费精历时去打磨雕琢。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能成为伟人。同理,假如每个人都能尽善尽美,NBA有一半的球员都能成为传奇。
心存敬畏地挑战极限、接受批评,而非目空一切地好高骛远、唯我独尊,对当事人和旁观者并皆适用。
那些不喜他被过分拔高、反复报道,就事论事地指责他某一场低迷低效的人,都是无可厚非的独立思考者。
而那些一旦发声便不许异见存在,以己见为绝对真理,丝毫不留讨论余地的,却是我们需要由衷反思的。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极度相信经验——尤其是毫无样本性可言的经验,并据此急功近利、偏颇不堪。
缺少基于理性的辩驳,必先凭空创造对立面才能塑造自己的存在感。
更不用说基于同情、理解之上的包容。
这当然只是一场游戏,但却有足够被严肃看待的理由。无论你是蜜,还是所谓的黑